货运增5.1%但卡友感觉冷?数据和钱包哪个在说谎?
最近关注新闻的卡友可能看到了,官方数据出来了:今年一季度,咱们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了90多亿吨,同比去年增长了5.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周发布的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也比前一周涨了那么一点点(0.11%)。
听起来,这市场好像有点“回暖”的意思?货运量在增加,理论上讲,咱们卡友拉的活儿应该更多了才对。
但是!问题来了——数据看着是暖和了,可咱们卡友们兜里的钱,真的跟着暖起来了吗?不少兄弟在后台留言、在群里吐槽,感觉还是一个字:“难”!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数据里的“暖意”和咱们卡友体感上的“寒冷”,为啥对不上号?
数据里的“暖意”:货确实好像多拉了
先看看好消息。一季度全国公路货运量实打实地增长了5.1%,这说明整体经济活动在恢复,工厂生产、商品流通确实需要更多的卡车来运输。这就像是池子里的水多了,按理说,咱们这些“打渔”的卡友,机会应该也多了。加上运价指数那微乎其微的回升,似乎预示着市场没有继续往坏的方向走。
体感上的“寒冷”:钱难挣,是真的!
可一问到收入,大部分卡友怕是都要摇头。货多了,你的收入也跟着涨了吗?恐怕没有吧!运费是不是还是那个价,甚至为了抢单还得再降点?这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是咱们很多卡友的真实写照。为啥会这样?原因可能出在这几个方面:
展开全文
运力过剩,内卷加剧: 这几年卡车保有量噌噌往上涨,入行的门槛相对不高,导致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货运量是涨了5.1%,可车可能涨了不止这个数!典型的“车多货少”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为了抢到活,低价竞争就成了常态,你不拉有的是人拉,运费怎么可能涨得起来?
平台压价,利润被“吸”: 现在很多货源都得靠平台。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吸引货主,往往把运价压得很低。咱们卡友接单,不仅要面对低运价,还得被平台抽走一部分佣金、信息费,或者要交会员费。七扣八扣下来,真正到手里的利润就更薄了。
成本高企,不降反增?: 油价、气价像过山车,就算偶尔降点,可轮胎、维修保养、保险、高速过路费这些硬成本,哪个便宜了?再加上吃饭住宿这些生活开销,跑车成本压力山大。运价指数涨的那一点点,可能还不够抵消轮胎涨的价呢!
结构性问题,并非普惠: 货运量增长可能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特定类型的货物(比如低价值的煤炭、矿石),或者被那些有稳定合同的大车队、大公司拿走了。对于咱们散户卡友来说,能抢到的好货源可能并没有增加,甚至还在减少。拉的货多了,可能净利润反而少了。
数据与现实:卡友到底该看哪个?
宏观数据当然有用,它能告诉我们大方向。但对咱们卡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口袋里的账。整体货运量涨了,不代表你家门口的货就多了、运费就高了。
所以,数据是“天气预报”,可以参考,但出门穿多少衣服,还得看自己感觉冷不冷。咱们卡友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线路行情怎么样?运营成本能不能控制住?有没有更稳定、价格更好的货源渠道?
当然,数据向好总归是好事,说明大环境有改善的潜力。咱们也得保持点希望,说不定慢慢地这股“暖意”就能真正传递到咱们卡友的钱包里。但在那之前,还得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想办法降本增效,或者寻找更靠谱的货源。
结语
总的来说,一季度货运量增长5.1%是个积极信号,但咱们卡友普遍感受到的“寒冷”也是不争的事实。“内卷”严重、成本高企、平台挤压,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数据再好看,也很难真正惠及到咱们一线司机。希望相关的政策、市场的调整能更快一些,让咱们卡友也能真正分享到经济复苏的红利。
觉得这篇文章说出了你的心声,请转发给更多卡友兄弟!
兄弟们,你们那里的情况怎么样?货多了吗?运费涨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感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