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钱包的5个好习惯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仿佛购买力等同于幸福力。
每当看到银行卡余额增长缓慢,我们习惯性地归咎于收入不够,却很少审视那些悄然流失的金钱去向。
事实上,想攒钱,不在于你赚了多少,而在于你守住了多少。
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属于 “伪刚需”,学会这5个不买原则,你的存款才会越来越多。
01
不为营销陷阱买单
电商平台精心设计的“满减陷阱”,有时候越凑单越贵。
我曾为了凑够299减50的额度,多买了一堆根本用不着的手机支架,结果算下来反而比单买所需物品多花了80元。
真正的精明消费者都懂得:任何需要凑单才能享受的优惠,本质上都是消费主义的障眼法。
后来我决定,需要凑单的东西,如果用不上,一定不买,买回来不用才是真正的浪费。
02
不为虚荣溢价付费
那些印着巨大logo的奢侈品包装袋,本质上都是行走的广告牌。
某品牌售价3800元的纯白T恤,材质成分与商场199元的基本款毫无二致,你支付的3000多元不过是品牌的精神税。
所以,买东西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和长久性,而不是盲目追求华而不实的外表。
真正的品位不需要标签证明。
03
不为情绪负债消费
深夜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的“最后三件”,本质上是针对孤独心灵的精准狩猎。
心理学研究显示,晚上9点后的购物决策80%都会在次日清晨后悔。
我立下了铁律:所有非必需品的购买都必须经历24小时的“冷却期”。
当购物欲来袭时,先收藏商品,如果第二天还记得并且仍然需要,那才是真正的需求。
这个方法帮我省下了去年准备换的第三台空气炸锅。
04
展开全文
不为虚幻自我投资
健身卡不等于马甲线,kindle阅读器不等于知识储备。
我们常常通过购买工具来幻想未来的自己,就像买下登山装备就以为自己征服了珠峰。
破解这个迷思的方法很简单:在购买任何“成长型商品”前,先坚持相关行为21天。
想买跑步机?先每天户外跑步三公里;想报写作课?先坚持每日千字练笔。
别再用“买东西”来安慰自己未来会变好,那些没有实际行动和努力的幻想,也仅仅只是幻想。
05
不为短期便宜妥协
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价格便宜的东西所吸引,便不余遗力的把它买回来。
结果79元的衬衫穿三次就变形,算下来单次使用成本比高端品牌还贵。
我啊嘛那件穿了三十年的羊绒大衣,至今仍保持着优雅的轮廓,这就是“成本均摊”的智慧。
所以无论是买衣服、电子产品,还是家电,就要选质量好的,耐用的,价格虽然高一些,但品质有保障,长期来看更合算。
写在最后:
有人质疑这样的生活是否太过克制,但实践证明:不乱花钱,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下降。
相反,生活变得更简单、更高效了。
不乱买才能存得更多,钱是有灵性的。
今天我们拒绝的每一次非必要消费,都是对未来自由的一次深情投资。
不会的可以
可以关注“小丑讲干货”领取一份小红书养号教程和教辅资料或者干货资料,这是个长期提供干货的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