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看图片,更看图片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比较与大自然的距离,野生动物摄影师一定是与大自然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无论是黑水摄影还是丛林探秘,总有一群摄影师深入波涛海洋和丛山峻岭中,捕捉未至之境的精彩瞬间,与大自然展开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对话。
今年5月底,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在佛山南海开幕,这也是该年赛首次进驻广东。据介绍,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已成为全球自然影像领域的重要平台,累计收到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5万件投稿作品,全网曝光量突破10亿次。本次展览共分为潜入蔚蓝海洋、聆听森林密语、探索无人秘境、相约共生湾区四大板块,共约百余张图片展示“未至之境”的神秘魅力。
在此世界环境日(6月5日)之际,记者来到位于南海桂城的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精选作品大展现场,倾听摄影师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了解一张张捕捉珍惜瞬间图片背后的故事。
潜入蔚蓝海洋
用黑水摄影展现海底的震撼瞬间
你听说过黑水摄影吗?摄影师在夜间通过灯光吸引深海中的浮游生物,并进行拍摄记录的一种摄影方式,通常远海黑水摄影需乘船前往深度超100米乃至上千米的海域进行拍摄,对摄影师的体力和耐心都是一大考验。当然,成片也往往让人震撼无比,是人们了解海洋的最直观的方式之一。
“潜入蔚蓝海洋”板块的《Leiaster leachi Starfish Spawning(海星排精)》正是深海摄影师Tony Wu的一幅杰出作品。远看时,作品中有一只像是被电光围绕的“外星飞碟”正在降落,实际上,这是一只雄性海星正在跳繁殖之舞,正在繁殖的雄性海星通过做出抬高并摇摆身体的“舞蹈”姿势来排出精子,并将其卷入水流中,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据介绍,摄影师拍摄这张图时,他被困在一个狭小封闭的日本咸水海湾里,而手头只有一个用于拍摄小物体的微距镜头。而这只海星的体型很大,直径超过了40厘米,摄影师只能在水中不断后退,以便能将那起伏的海星全部记录进这个银河星系般的画面构图中。这场海星的繁殖舞蹈,足足持续了一个小时,所谓的“电光”,实际上是精子在灯光下的“轨迹”。
展开全文
这样的深海摄影,在本次展览中还有很多,例如,在Henley Spiers《In Pursuit(追猎)》这幅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东太平洋海域里的枪鱼正准备高速冲刺进庞大的鲭鱼群中,枪鱼在冲刺时将高高的背鳍收起,以减小阻力。一旦冲进鱼群,它们会利用长而尖的吻进行冲击,再返回吞食受伤的猎物。而在由摄影师林青拍摄的作品《隐藏者》中,主角并不是三条五彩斑斓的眼斑双锯鱼,而是而是难以察觉到的“隐藏者”——这三条鱼都张着嘴,嘴里舌头的位置上,都有一对小眼睛。这实际上是一种叫鱼虱的寄生虫,它通过鱼鳃进入双锯鱼的嘴里,牢牢吸附在寄主的舌头上,用口器刺破表皮吸取血液,直到舌头萎缩消亡,最终取代舌头的部分功能,成为鱼的“新舌头”。
聆听森林密语
你发现森林里的这些隐藏者了吗?
走进“聆听森林密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长”在4块电视荧幕上的树。从上到下的4块屏幕,用画面记录着一棵巨树的树冠、树干、树枝、树根和周边动植物的共生关系,“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讲解人向记者介绍到,这就是森林的密语。
由摄影师王璟拍摄的《伪装》是一幅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其中故事的作品。该作品中,一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大蠊(蟑螂)倒立般姿势怪异的站在一块长满青苔的树皮上,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大蠊的一条腿早已被钳子夹住了——原来,图片右边的一只玛蝶角蛉的幼虫通过拟态把自己伪装起来,几乎和长着青苔的树干融为一体。玛蝶角蛉利用伪装躲避掠食者,也捕食猎物。这不,即使是常年生活在丛林里大蠊,也要为自己的粗心付出代价。
探索无人秘境
看蜿蜒峭壁上的极限故事
干旱、极寒、酷热、缺氧……极端的自然条件使得一些环境成为“无人之地”,这些人类难以长期生存的荒野却是另一些生物的乐园。
摄影师李彬彬的作品《奔走在水墨羌塘》是充分展现了青藏高原北部的另类图景,这远看像一幅水墨画的其实一幅在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北部羌塘腹地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其中有两头雄性藏羚狂风中静立。它们曾经由于身上御寒的绒毛被大量猎杀,而有赖于政府和民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藏羚的种群已经回升并稳定。冬季是藏羚的交配季,这时成年雄性会换上漂亮的“礼服”——它们的面部和腿部的正面会变成黑色。雄性之间很可能会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激烈的角斗。
摄影师周冬临拍摄的《大鵟妈妈的选择》是一幅差点被埋没的佳作。四川甘孜州海拔4300米的峭壁上,这只雪豹捕获了一只在巢中育雏的大鵟,在雪豹身下,一只毛茸茸的雏鸟露出了脑袋。据了解,大型猛禽遇到危险时,往往会积极护巢,甚至飞出去主动迎战。作品中的大鵟未选择逃离的原因也许是护雏天性,让它选择牺牲自我,尽管这样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
据讲解员告诉记者,评选时,这张照片本已落选,但一位评委不断将照片放大,这才发现雪豹腹部的大鵟雏鸟,由于雏鸟和雪豹都身披“保护色”——其肤色均与周边岩壁相似,几乎骗过了评委们的眼睛。
相约共生湾区
通过一只只鸟儿看见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看完了各种神奇的自然角落,不妨把目光拉回到本次影像展的举办地——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2024年经济总量接近15万亿,世界最为繁华湾区的城市群之一里,在中国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思想下,鸟类正是窥见湾区与野生生物共存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等待潮退》是大湾区摄影师朱兴超用相机记录的一个难得场景。深圳湾滨海公园的礁石上,几只黑脸琵鹭梳理着羽毛等待海水退潮。此时是4月初,它们的头上已经长出漂亮的繁殖羽,即将北迁前往繁殖地。
祖籍安徽的朱兴超是一名“深漂”。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拍摄黑脸琵鹭,源于自己每天上班时都会路过深圳红树林公园。他发现,深圳湾的生态环境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导致冬天来此栖息的黑脸琵鹭也在发生变化。“黑脸琵鹭对捕食地十分挑剔,必须是淡水河入海口的滩涂地才是理想的觅食地。”他表示,总体上,大湾区生态环境持续变好,香港、深圳等地虽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栖息的黑脸琵鹭数量也能保持大体不变。同时,黑脸琵鹭的栖息地还扩展到广州南沙和汕尾等区域。
从2009年开始拍摄黑脸琵鹭,朱兴超早已和黑脸琵鹭建立了深厚友谊。他表示,现代的人看动物,往往都是去动物园,其实,人与动物并非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互不打扰,给动物留足生存的空间,是人与动物最佳的相处方式。他同时希望加大宣教力度,破除吃野生动物的陈旧观念,对动物少一些功利的心态和行为,最大程度上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
文 | 记者 张闻
视频 | 记者 张闻 拍客 李佳
图 | 活动主办方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