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Av2做了什么,让冷钱包用户主动来接入?
在链上世界里,有一群人总被认为“最难打动”——冷钱包用户。
他们极度重视资产安全,习惯离线存储,从不轻易连接任何DApp;更别说参与什么质押、策略执行或自动复投。
但偏偏就是这群“最谨慎”的人,正在主动尝试接入AID。为什么?
AID没有投放冷钱包广告,也没有大搞用户教育。它只是做了三件事,就把这群人一步步带了进来。
一、联名OneKey冷钱包,打通资产与策略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AID与OneKey合作推出了联名冷钱包产品,这不仅是贴Logo,更是一次底层集成:
用户在OneKey设备上,可以直接访问AID Dapp,无需浏览器插件;
所有操作(连接钱包、质押、领取收益、退出)都可在本地签名完成;
过程全程不触网、不托管、不跳转,符合冷钱包用户对“资产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搬”的最高标准。
冷钱包用户看重的,不是平台讲了多少,而是它能不能在不暴露私钥的前提下完成操作流程。AID做到了。
二、安全机制先于收益逻辑:让人“敢试”,才会“长用”
对冷钱包用户来说,所有“高收益”承诺都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一条最重要——本金是否100%可控、可验证、可退出。
AID正是围绕这一点反向设计:
所有质押行为都执行在链上合约中,用户可随时调用;
无平台托管逻辑,AID无法触碰用户本金;
展开全文
每一笔交易、复投、调仓记录全链留痕,可查、可追、可复核;
遇到异常行情,系统会触发“智能退出保护机制”,预防滑点或策略误杀。
这些设置说白了就是:你要的不只是赚得多,而是退得出、算得清。
AID没有让用户“信它”,而是让用户“验证它”。
三、冷钱包用户愿意来的平台,必须是“无依赖”的结构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冷钱包用户不是不想参与策略,而是不愿意被绑定。
AID真正打动这批用户的,不是复利年化数字,而是平台背后的“结构独立性”:
不依赖第三方浏览器插件;
不强制用户上传任何KYC信息或链下数据;
不存在中心化服务器参与策略运算,所有逻辑皆跑在链上可验证逻辑中;
用户离线也不会影响资产状态,收益可等待任意时间再领取。
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接入一次,然后放心断网去旅行。回来看,系统还在帮你赚—钱。
这种极致的“自主可控”体验,才是冷钱包用户愿意走进AID的核心原因。
写在最后:你说他们难打动,其实他们只是认结构不认热度
冷钱包用户不是“高冷”,而是“见得多了”。他们清楚哪些协议安全性不足,哪些机制是短命噱头,哪些项目在拿用户资金练手。
而AID不是讲愿景,而是讲结构。它不靠锁仓、不靠积分激励拉新,不做PUA。
它靠的是:
构建闭环结构;
让每一次操作都不依赖任何中间商;
让用户在完全自主条件下完成策略参与。
这类结构,在DeFi世界里属于“稀缺安全资产”。
所以,如果你发现冷钱包用户开始主动向AID靠近,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胆子变大了,而是因为——AID做到了他们一直在等的东西。
评论